读书会第5期 | 如果我早生20年,人生会怎样
艳·遇
跨界见真章
读书会第5期
眼睛到不了的地方,文字可以。
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,我们可能有一万个理由让自己马不停蹄地朝前走,但却会因为一个环节的坍塌而陷入泥沼中难以自拔。当我们惊慌地面对世界,如何才能守住一座年轻的城池?
《艳·遇:跨界见真章》,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人、主持人,“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”最年轻的的获奖者——章艳走出直播间,以特别的角度,深刻剖析与年轻人密切相关的跨界梦想,希望通过自己与跨界人的故事,帮助年轻人读懂自己的人生谜题。
在台湾,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,“生女当如王雪红,生子当如张忠谋。”
张忠谋,台积电创始人、董事长,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,后来辗转重庆、上海、香港等城市并移民美国,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居无定所,颠沛流离。
成人之前,张忠谋已居住过6个城市,在10个学校念过书,体会过背井离乡、不知归期的无奈与悲哀,澎湃过慷慨激昂、救国救民的大情怀。
曾经在机场看到一本书——《暗夜传灯人》,翻开扉页,写的是1949年之后台湾的故事。
那一年,台湾岛一下子挤进两百万人,其中有残兵败将,也有许多知识分子、文人、艺术家。
他们生存不易,辗转台湾各地,谋求生路。许多高学历知识分子低就于师范、中学、职业学校、小学等,让包括作者在内的生长于偏远山区的孩子,有机会得到大师的教诲与启蒙,也透过这些渡海人对那一代台湾年轻人的教育,让中国文化的血脉得以在台湾土地上扎根。
作者写的,是我们在任何历史书上都不会被提起的小人物,但是在这些小人物身上,你会发现,每一个家族史放在近代史的大结构之下,都是像一部史诗。在张忠谋的办公室里,我也曾听过这样的家族故事。
1931年,张忠谋出生在浙江宁波,出生后不久,一家人为了躲避战乱辗转迁徙到南京、广州、重庆、上海、香港,后来香港被日本占领,他又重新回到内地,在重庆南开中学就读。
1949年,张忠谋进入哈佛大学,全校1000多名新生里,他是唯一的中国人。
1955年,初入职场的张忠谋同时被福特汽车和一家名为“希凡尼亚”的晶体管公司看中,希凡尼亚的工资刚好比福特高一美元,张忠谋与福特协商,能否多一美元薪水,福特的答复是:“我们不接受讨价还价的员工”。一气之下,他选择了希凡尼亚,就此踏进了半导体产业。
两年后,他离开希凡尼亚,加入德州仪器,在这里,他认识了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、并以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杰克·基比(Jack Kilby)。
在德州仪器25年,张忠谋一路进阶,成为公司最高领导人、CEO的有力竞争者。
但是公司决定从半导体行业向消费性电子产品转型,这与张忠谋的预想有很大出入。在52岁的时候,他决定退出,重新回到半导体行业。
经过几年的辗转,56岁的张忠谋决定回台创业,并且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:“做一个世界级的半导体公司。”
1986年,台湾“国科会”出资1亿美元,与飞利浦及一些民间资本共同创建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(简称台积电),张忠谋出任董事长,并将业务模式聚焦到准晶圆代工(foundry),专门为半导体设计公司制造产品。
当时,日本公司生产芯片至少需要12周,新加坡的公司需要6周,台积电生产只需要4周,硅谷的芯片设计公司逐渐把高层次的芯片交给台积电生产,至此,台积电把晶圆代工做成了一个行业。1997年张忠谋带领台积电在美国纽交所上市,并于当年实现13亿美元营收,5.35亿美元盈利。2005年,张忠谋选择退休。
我问他:“这么多年的经历中,哪一段是艰难时期?”
他把人生分成了两部分,前半生是在美国,后半生是在台湾,他回想自己在每家公司都遇到过艰难时期。
2008年金融海啸,台积电公司濒临亏损,已经78岁的张忠谋重返半导体业,台积电从“保守”转为“进攻”。
张忠谋比竞争对手更早预计到手机等移动终端市场即将兴起,于是连续3年大力度投入,在40纳米、28纳米工艺制程上赚取了令对手艳羡的利润。
现在的台积电又恢复了战斗力,成为与英特尔、三星电子相抗衡的巨头。
本文节选有声书《艳·遇:跨界见真章》
想听更多关于我与跨界的故事,
欢迎点击“阅读原文”。
哪些文字|值得回顾
你若点个好看,我满满的喜欢就会溢出来